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与美学城市建设实践
来源:城市夜游    发布时间:2024-08-10 21:19:45

  每一座城市和地区的具体形象,都是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展示国家形象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民赖以生存的载体——城市,其设计、建设、管理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美丽宜居之城,让人“诗意地栖居”,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人民视角,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美学以城市美和城市审美关系为对象,既研究城市环境美的建设,又研究城市居民心灵美的培育。城市美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环境之美、建筑之美、结构之美、错落之美、韧性之美,生态之美、文明之美、秩序之美、关系之美等。城市美学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城市美观问题无论在国内国外,一直都是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但无论是中国传统城市美学,还是西方古典至现代、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美学追求,都更侧重关注外在的美化形式,注重对政治、秩序的服从和对外在美观的追求,缺少对人的需求、对城市生活和社会性审美关系的关注。“粗放式”造城模式的大规模推进,导致城市空间品质问题越来越凸显。比如,城市环境设计不符合大众审美,统一招牌缺乏和谐感,城市家具不够便捷友好等。这些所谓的“美化”不但未达到“美”的目的,反而使城市失去了原有个性,变得千城一面,缺乏精气神。

  现代城市美学不再是以迎合政治、经济为美学目标,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觉醒。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美化和城市社会美化,不仅能促进人类社会理想环境的实现,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等需求,还能培育城市美的精神内核,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市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城市美学的欣赏者和体验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美学实践要以人民视角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城市美学主体地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符合群众大众审美,将城市打造成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空间。

  城市美学的核心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营造有美学、有善意的生活方式,来建立拥有良好人居环境的美学城市,使城市更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思想引入城市建设、更新、治理过程中,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建设美学城市要树立正确城市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原则。城市的核心是人,人始终在城市中居于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初心。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逻辑和城市美学原则。在城市“硬件”配置上,要充分结合群众需求,进行城市体检、社区诊断、街区整理,实现有机更新,将城市各类配置无微不至地触及到群众的每一种需要。在城市“软件”布局上,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良好城市氛围,将蕴藏在民间和社会中的活力释放开来,让人们在城市中有归属感。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积极植入时尚、艺术和科技元素,打造智慧城市、时尚城市、浪漫城市,让城市有人情味、有烟火气,成为人类向往的地方。

  建设美学城市应该实现颜值与内涵齐飞,做到“有里有面”。城市的风貌、风格、风情都很重要,美学城市不但要有品质,更要有品味、品格。颜值,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比如色彩之美、建筑之美、环境之美、生态之美,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内涵,是城市精神的传承发展,比如人文之美、精神之美、文明之美。只有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才能成为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美学城市。

  建设美学城市要充分扩大群众参与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人民让城市更有底气、更有温度、更有活力。如何演奏好新时代城市之美的乐章,不仅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从规建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创造,也需要全体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模式,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同心圆;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增强城市交往功能,推动城市治理从空间治理到关系治理的升级,打造熟人社会,实现社会自治。

  建设美学城市要从本土文化中挖掘美学特质,展示国家形象美学窗口。城市美学肩负着打造城市形象的重任,在国家形象构建中起到建设性作用。城市形象深植于本土历史背景和文化之中,又通过城市现代化发展赋予生命力。我们要打造的美学城市,应该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独有的美学基因,释放独有的美学特质。一方面,要挖掘本土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展示城市的“根”与“魂”,凸显城市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要引入科技、时尚等现代元素,展现现代城市的高品质和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凸显城市的发展活力。

  北京市昌平区历史悠远长久、文脉深远,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坐落于此,北京“三条文化带”汇聚于此,自古享有“京师之枕”的美誉,还聚集有未来科学城、超大型社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是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具有独特美学基因和美学元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昌平区立足城市由增量发展进入到存量更新阶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让城市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向美而行,慢慢地加强居民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打造新时代百姓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美学之城”。

  以人为本,“软件”“硬件”结合,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活力。昌平区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合理配置城市“硬件”,始终遵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比如,在改造城南街道昌盛园老旧小区过程中,事前充分的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体系作用,凝聚居民对社区更新的共识;坚持“全龄友好、幸福共享”原则,将专业设计与居民点单相结合,通过座谈会、共商共治墙、上门入户等方式征集居民意见,并融入设计的具体方案;重组小区内交通流线,建设环形健身跑道,串联童心苑、健康站、昌盛议事厅等适配不同人群的服务设施,形成轴、带、块、环、点协调统一的系统性设计。合理地布局城市“软件”,通过盘活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网红打卡地标,营造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城市氛围。比如,新建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和回龙观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图书馆、自习室、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剧场、体育健身广场等多种功能,有效织补了回龙观、天通苑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为回天群众提供读书、健身、休闲、娱乐的综合场所。

  双向发力,“里子”“面子”兼顾,提升城市的颜值与内涵。在提升城市颜值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扎实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建成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68%,42公里绿道慢行系统全线贯通,绿色成为昌平最靓丽的底色。在保护生态底色的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大力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打造了“小汤山温泉古镇”“崔村苹果小镇”“下苑艺术村”等一批特色网红乡村,优化“爱上昌平·骑妙之旅”主题骑行线路产品,培育“银山宿集”等精品民宿和北京农业嘉年华亲子主题乐园,辐射带动全域乡村休闲游,营造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更多市民感受昌平生态美、乡村美。在培育城市内涵方面,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速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日常平常,把创建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推动“五大创建”提质增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做优“昌平榜样”品牌,开展“快干之星”“通办榜样”选树推广,加强文明理念培育和公共文明引导,推进志愿服务、诚信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巩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使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情感归属和精神寄寓的美好家园。

  多元参与,共治自治结合,提升城市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在推进城市治理实践中,创新社会共治。比如,在开展回龙观、天通苑专项治理行动中,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同联动,共治共享,不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出“五方共建”“霍营管家”等共治模式,打造了“政民议事厅”“回家议事”等社区治理品牌,形成了政府管理、多方参与、众手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深化城市交往功能中,助推社会自治。盘活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城市会客厅,打破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的社交壁垒,巧妙架起居民互联、互助、互融、互让的桥梁,营造多元交流互动生态,以人情味“零距离”助推社会自治。比如,对玉光寺古建筑场地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精准对接辖区高学历、高品位、年轻化居民文化需求,发起“新友邻计划”,举办亲子露营、露天音乐会、一米菜园、古建筑写生等活动,在让居民收获满足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进邻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寺锦城市会客厅协商议事平台作用,通过陌生人茶话会、盲盒饭局、社区邻里节等“断网式”交流活动,让周边居民在寺锦这个“闹中取静”的空间里汇聚民智、理性沟通、解决烦心事,推进社会自治。

  立足实际,凸显“历史美”和“未来美”,积极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持续挖掘昌平区独有美学基因,逐步破解昌平美学密码,不断的提高昌平显示度、知名度、辨识度和美誉度。一方面,突出“历史美”。统筹抓好“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开门迎客,居庸关长城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承办北京长城文化节,打造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等品牌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突出“未来美”。汇聚时尚、科技、体育、艺术等美学要素,对外展示“在昌平、向未来”的活力发展之城。举办居庸关长城时尚大典、卡地亚高级珠宝晚宴,明十三陵古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让历史与时尚碰撞出彩;举办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打造“北京骑行第一区”,展示昌平城市年轻活力;发展新动能,推进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小米智慧产业园建设落地,培育“美丽经济”百亿元新增长点,加快未来美城建设。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打造美学城市,要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逻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掘城市美学元素,激发城市美学潜质,建设人民满意、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下一步,昌平区将持续完善美学城市构建体系,举办美学城市论坛,发布系列建设规划,结合全市发展大局,讲好昌平美学故事,为塑造积极的首都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添砖加瓦,贡献昌平力量。(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城市美学以城市美和城市审美关系为对象,既研究城市环境美的建设,又研究城市居民心灵美的培育。城市美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环境之美、建筑之美、结构之美、错落之美、韧性之美,生态之美、文明之美、秩序之美、关系之美等。城市美学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城市美观问题无论在国内国外,一直都是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但无论是中国传统城市美学,还是西方古典至现代、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美学追求,都更侧重关注外在的美化形式,注重对政治、秩序的服从和对外在美观的追求,缺少对人的需求、对城市生活和社会性审美关系的关注。“粗放式”造城模式的大规模推进,导致城市空间品质问题越来越凸显。比如,城市环境设计不符合大众审美,统一招牌缺乏和谐感,城市家具不够便捷友好等。这些所谓的“美化”不但未达到“美”的目的,反而使城市失去了原有个性,变得千城一面,缺乏精气神。

  现代城市美学不再是以迎合政治、经济为美学目标,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觉醒。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美化和城市社会美化,不仅能促进人类社会理想环境的实现,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等需求,还能培育城市美的精神内核,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市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城市美学的欣赏者和体验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美学实践要以人民视角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城市美学主体地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符合群众大众审美,将城市打造成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空间。

  城市美学的核心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营造有美学、有善意的生活方式,来建立拥有良好人居环境的美学城市,使城市更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思想引入城市建设、更新、治理过程中,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建设美学城市要树立正确城市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学原则。城市的核心是人,人始终在城市中居于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初心。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逻辑和城市美学原则。在城市“硬件”配置上,要充分结合群众需求,进行城市体检、社区诊断、街区整理,实现有机更新,将城市各类配置无微不至地触及到群众的每一种需要。在城市“软件”布局上,要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良好城市氛围,将蕴藏在民间和社会中的活力释放开来,让人们在城市中有归属感。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积极植入时尚、艺术和科技元素,打造智慧城市、时尚城市、浪漫城市,让城市有人情味、有烟火气,成为人类向往的地方。

  建设美学城市应该实现颜值与内涵齐飞,做到“有里有面”。城市的风貌、风格、风情都很重要,美学城市不但要有品质,更要有品味、品格。颜值,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比如色彩之美、建筑之美、环境之美、生态之美,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内涵,是城市精神的传承发展,比如人文之美、精神之美、文明之美。只有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才能成为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美学城市。

  建设美学城市要充分扩大群众参与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人民让城市更有底气、更有温度、更有活力。如何演奏好新时代城市之美的乐章,不仅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从规建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创造,也需要全体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模式,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同心圆;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增强城市交往功能,推动城市治理从空间治理到关系治理的升级,打造熟人社会,实现社会自治。

  建设美学城市要从本土文化中挖掘美学特质,展示国家形象美学窗口。城市美学肩负着打造城市形象的重任,在国家形象构建中起到建设性作用。城市形象深植于本土历史背景和文化之中,又通过城市现代化发展赋予生命力。我们要打造的美学城市,应该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独有的美学基因,释放独有的美学特质。一方面,要挖掘本土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展示城市的“根”与“魂”,凸显城市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要引入科技、时尚等现代元素,展现现代城市的高品质和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凸显城市的发展活力。

  北京市昌平区历史悠远长久、文脉深远,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坐落于此,北京“三条文化带”汇聚于此,自古享有“京师之枕”的美誉,还聚集有未来科学城、超大型社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是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具有独特美学基因和美学元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昌平区立足城市由增量发展进入到存量更新阶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让城市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向美而行,慢慢地加强居民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打造新时代百姓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美学之城”。

  以人为本,“软件”“硬件”结合,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活力。昌平区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合理配置城市“硬件”,始终遵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比如,在改造城南街道昌盛园老旧小区过程中,事前充分的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体系作用,凝聚居民对社区更新的共识;坚持“全龄友好、幸福共享”原则,将专业设计与居民点单相结合,通过座谈会、共商共治墙、上门入户等方式征集居民意见,并融入设计的具体方案;重组小区内交通流线,建设环形健身跑道,串联童心苑、健康站、昌盛议事厅等适配不同人群的服务设施,形成轴、带、块、环、点协调统一的系统性设计。合理地布局城市“软件”,通过盘活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网红打卡地标,营造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城市氛围。比如,新建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和回龙观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图书馆、自习室、书店、咖啡厅、电影院、剧场、体育健身广场等多种功能,有效织补了回龙观、天通苑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为回天群众提供读书、健身、休闲、娱乐的综合场所。

  双向发力,“里子”“面子”兼顾,提升城市的颜值与内涵。在提升城市颜值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扎实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建成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68%,42公里绿道慢行系统全线贯通,绿色成为昌平最靓丽的底色。在保护生态底色的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大力推进文旅农融合发展,打造了“小汤山温泉古镇”“崔村苹果小镇”“下苑艺术村”等一批特色网红乡村,优化“爱上昌平·骑妙之旅”主题骑行线路产品,培育“银山宿集”等精品民宿和北京农业嘉年华亲子主题乐园,辐射带动全域乡村休闲游,营造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更多市民感受昌平生态美、乡村美。在培育城市内涵方面,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速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日常平常,把创建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推动“五大创建”提质增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做优“昌平榜样”品牌,开展“快干之星”“通办榜样”选树推广,加强文明理念培育和公共文明引导,推进志愿服务、诚信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巩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使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情感归属和精神寄寓的美好家园。

  多元参与,共治自治结合,提升城市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在推进城市治理实践中,创新社会共治。比如,在开展回龙观、天通苑专项治理行动中,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同联动,共治共享,不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出“五方共建”“霍营管家”等共治模式,打造了“政民议事厅”“回家议事”等社区治理品牌,形成了政府管理、多方参与、众手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深化城市交往功能中,助推社会自治。盘活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城市会客厅,打破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的社交壁垒,巧妙架起居民互联、互助、互融、互让的桥梁,营造多元交流互动生态,以人情味“零距离”助推社会自治。比如,对玉光寺古建筑场地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精准对接辖区高学历、高品位、年轻化居民文化需求,发起“新友邻计划”,举办亲子露营、露天音乐会、一米菜园、古建筑写生等活动,在让居民收获满足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进邻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寺锦城市会客厅协商议事平台作用,通过陌生人茶话会、盲盒饭局、社区邻里节等“断网式”交流活动,让周边居民在寺锦这个“闹中取静”的空间里汇聚民智、理性沟通、解决烦心事,推进社会自治。

  立足实际,凸显“历史美”和“未来美”,积极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持续挖掘昌平区独有美学基因,逐步破解昌平美学密码,不断的提高昌平显示度、知名度、辨识度和美誉度。一方面,突出“历史美”。统筹抓好“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开门迎客,居庸关长城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承办北京长城文化节,打造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等品牌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突出“未来美”。汇聚时尚、科技、体育、艺术等美学要素,对外展示“在昌平、向未来”的活力发展之城。举办居庸关长城时尚大典、卡地亚高级珠宝晚宴,明十三陵古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让历史与时尚碰撞出彩;举办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打造“北京骑行第一区”,展示昌平城市年轻活力;发展新动能,推进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小米智慧产业园建设落地,培育“美丽经济”百亿元新增长点,加快未来美城建设。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打造美学城市,要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美学逻辑,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掘城市美学元素,激发城市美学潜质,建设人民满意、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下一步,昌平区将持续完善美学城市构建体系,举办美学城市论坛,发布系列建设规划,结合全市发展大局,讲好昌平美学故事,为塑造积极的首都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添砖加瓦,贡献昌平力量。(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上一篇:“嗨玩”夜安阳 越“夜”越精彩 下一篇:【创意海报】文旅新活力丨越夜越美丽!灯光绚丽点亮中国夜经济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