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中国传统村落——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整个村落具有两百年的历史,拥有国保、市保等众多文化遗产项目。建筑总面积657平方米,钢木结构体系。村落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渝东北云阳县,凤鸣镇。村落距离云阳县城20公里,距离凤鸣镇10公里,区位优势显著。村域面积 567.23 公顷,由湖广填四川的彭氏族人世代生活形成的村落,留下的主要建筑彭氏宗祠是重庆市宗祠建筑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彭家老屋、彭家四合院、石板岩院子等晚清建筑群被评为重庆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也使黎明村入选重庆市第一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
黎明村项目规划,基本策略是通过整体统筹彭氏宗祠、彭家老屋、彭家四合院子、彭家石板沿院子等四个文物院落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四个建筑院落的交通串联、景观串联,最终实现发展串联。由于节点分散,总体传统建筑数量众多,难以一次性保护完全,于是第一期以彭氏宗祠和彭家老屋的传统院落为核心,通过“两心、两带” 的空间格局,进行传统建筑和非传统建筑风貌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文旅设施建设、农田水系资源整治利用,打造出古院落文化旅游景观带、乡村田园观光景观带。
黎明村群众活动中心及村史馆位于传统村落内,所以建筑风格为偏中国传统元素建筑,采取四合院方式;同时应群众诉求,需大量开敞空间和聚集空间,于是利用大量灰空间,形成一个廊架空间;为越来越好的融入建筑周边山型环境,将传统院落作变异,在立面构造上赋予了一些更动感的线条;使用的材质主要为当地普遍的使用的小青瓦、木材、夯土墙体材料;外部空间以开敞和大量人流集散为主,满足村民基本聚集需求;内部空间以简洁为主,既为村民开群众大会提供场所,又可以对游客提供展陈,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群众活动中心。
彭氏宗祠于清同治三年(1864)开建宗祠,1870年建成,花费20万两白银,是彭家第二代核心人物彭宗义主持修建。宗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3500平米,呈封闭型城堡复式四合院布局,由前门厅、正门厅、享殿、戏楼、天井、城墙、围墙、厢房、箭楼及四角炮楼组成,既有宗祠祭祀功能,又有炮楼防御功能,是渝东地区保存完整、建筑奇特的晚清庄园。
彭家老屋院子清道光年间(1821-1850)始建,是彭家第一代核心人物,彭光圭所建。建筑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据考古调查、文物建筑勘察和老人口述,彭家老屋原始为:正院二进院、前院、东次院三进院、西次院三进院、东偏院三进院、西偏院三进院总计15个院落组层的大型院落。占地面积约4500平米,现存下来的有东、西次院,主院,三个独立的三进四合院,其余有不同程度改建。
彭家四合院子清道光年间(1821-1850)始建,为彭氏后代所建,平面呈矩形分布,南北长,东西短。有四个主体建筑和前、后院坝。占地面积约3700平米。门厅、西厢房和中厅合成前院,后堂屋和灶房为后院,堂屋建筑以山势地形而建,与前院建筑有一定的角度,为独立建筑。
彭家石板沿院子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具体不详,为彭氏后代所建,原构为中轴线两进院,东、西各有一进院,现仅存中轴线平米。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门厅(原中厅)、东厢房、西厢房、院坝(天井)、堂屋(后厅)组成。
黎明村群众活动中心的基本功能是宣传黎明村的历史情况,景点信息,同时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满足游客需求,其次也是村民举办活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此次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需要很好的与村落融为一体。
这几年中国乡村建筑的风貌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议题,黎明村里不仅有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连绵起伏的群山景观也是它的资本。因此,“以山为形,以院为魂”成为了建筑形态的设计主线。
整体建筑为新建,建筑的新与村落传统建筑的旧形成了碰撞。围合式的院落形式迎合了村落传统建筑的形态,屋顶则大胆利用高差和弧线,把山很好地嵌入了建筑中。
使用的材质主要选择适用于当地且使用范围广泛的青瓦、木材、玻璃幕墙及混凝土砌块。
在对于室内空间的规划利用中,大致上可以分为五大版块。分别是:游客接待大厅、乡村振兴展厅接待茶室、办公室及卫生间。
这里承载着四重身份:一、它是黎明村的游客中心,在这里能够迅速了解当地的景点以及自然美景;二、它是黎明村的村史馆,记录这里的发展历史;三、它是黎明村的乡村振兴展馆,推动和记录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四、它是当地村民的活动中心,为各种活动提供便利。
设计团队巧妙地利用山墙面和屋脊线,将山影嵌入了建筑中;又巧妙地利用建筑连廊,将院落感带入建筑,轻巧通透的连廊规避了院落的厚重感和封闭感。这种富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设计团队希望来访的人们在建筑与环境的连续中体会到历史与自然之美。
“云阳黎明村群众活动中心及村史馆”目前正于「以人民为中心」设计重庆公共空间作品展展出。以下是旁观者设计博物馆与主创建筑师罗斌的对话,让我们聆听他的设计哲思,走进他心中的公共建筑!
建筑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东方建筑还是西方建筑,都经历了多轮变革,从人类居住从山洞到现在的人为建造居所,建筑功能也从原始祭祀、居住等演变到现在的各类功能,建筑形式也从古典繁杂到现代简洁的演变,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然而,回归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为人类服务的人为建造的容器,那么今天讨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建筑规划设计,我觉得是建筑学回归本质的革命,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高,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各有不同。
在城市体现为人口密集,缺乏公共空间,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体现为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广场、公园、步道.......让市民可以在拥挤的小区和集中的写字楼之外,有更多聚会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接触自然的空间,甚至是发呆的空间;而在广袤的乡村,我们的空间足够的空,也足够的自然,但是跟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慢慢的升高。我们的乡村缺乏一些足够有活力的空间,满足村民多元生活的空间,例如乡村书屋,乡村集市,乡村文化馆,群众活动中心……让村民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能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体验。
本次参展设计博物馆的展,一共选了三件作品,分别为三峡博物馆南岸分馆、云阳博物馆、黎明村群众活动中心及村史馆。分别代表了大都市、大县城、和村落里面的文化建筑。
在三峡博物馆南岸分馆这一个项目上,采取了开放式布局,外围公园及广场可24小时对市民开放,同时预留了足够的灰空间供市民休憩,同时将整个博物馆的屋面设计为屋顶花园,开放给内部办公人员和市民;在云阳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博物馆整个考虑为一个城市公园,整个外围与云阳环湖绿道连接,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给周边社区居民;而黎明村群众活动中心及村史馆的设计,有别于城市建筑。在广袤的乡村,村民缺乏的是聚集性公共场所,于是整个村史馆建筑采取了几乎全开放式设计,大面积只有屋顶,形成灰空间,这个灰空间后来成为了村民的群众活动中心,也成了村里农产品销售集市,也是研学学生的聚集地,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灰空间。
这个议题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公共”、“建筑规划设计”,首先“建筑规划设计”应当遵循本身的设计逻辑,包含建筑的地域性结合、历史文脉延续、功能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美观、符合当下规范、适合现代建筑技术等。然后是“公共”的关键词,现代的公共建筑对公共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广泛的来讨论,例如往大了考虑,例如广场的集散是大的公共性聚集,解放碑商业广场的商业性聚集,观音桥广场的坝坝舞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公共性聚集。而我们现在讨论的可能是建筑规划设计里面的微环境的公共性,我觉得公共建筑应符合整体环境,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乡村,建筑师就像一个开放式导演,预留了很多留白空间,给社区居民,让建筑与人产生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