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3年第6期。
提高城市绿地夜景质量,从而提升人们的游览体验,对于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促进居民健康具备极其重大作用。然而,当前设计师对于绿地夜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工照明上,月光等自然光照几乎被忽略。本研究在11个城市绿地样地上分别拍摄了夜晚熄灯前后的对比照片,并以在校大学生为评价人员,分别评价了城市绿地熄灯前后夜景的五种游览体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半月还是满月条件下,熄灯前的各种游览体验均优于熄灯后;在满月条件下,熄灯前安全性和游览意愿显著大于熄灯后,而美学价值、身心放松程度、趣味性在熄灯前后没有显著差异;在半月条件下,熄灯前后的美学价值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四种游览体验熄灯前皆显著高于熄灯后。本研究的上述结论可为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引入月光等自然光照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晚上成为多数中青年使用绿地的主要时间段。让自然月光回归夜间生活可以有效缓解人工照明导致的光污染和昼夜紊乱导致的健康问题。随着人工照明的发展,月光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及对夜晚游览体验的影响长期被理论研究者和规划设计者所忽略。月光在城市绿地夜景中能否起作用、月相变化对人们的游览体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否用月光部分替代人工照明等问题困扰着试图在城市绿地夜景中引入月光的设计实践,但现有研究尚无法为之提供充足的证据。本研究对比了在人工照明和月光两种条件下城市绿地使用者的夜间游览体验,以期为城市绿地中引入月光提供理论依据。
截止到2021年底,江苏省徐州市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7749hm2,城区绿化覆盖率43.3%,人均绿地面积达17.7m2。本研究选择在当地知名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云龙湖风景区内三个公园作为研究地点:云龙公园、滨湖公园和金山公园。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共选取11个样地(云龙公园5个、滨湖公园4个、金山公园2个),涵盖滨水绿地(2个)、休闲广场(5个)、道路(4个)三种夜晚游人经常到访的景观类型,且保证每一个样地均有夜间照明设施。
观者现场评价存在着众多不可控因素,包括声音的影响、其他游人的干扰等。考虑到熄灯前后样地的声音环境和游人数量往往差异较大,熄灯后,评价人员深夜在绿地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为了避免评价人员的相互影响,评价人员必须单独进入到绿地中,也可能造成伦理问题。因此,本研究使用照片评价法替代现场评价。尽管这种方法存在缺点,如不能完全反应真实场景、照片的质量受到拍摄者和拍摄设备质量的影响等,但具有效率高、费用低、便于对比评价等优点,且已被应用于夜晚景观评价研究中。
研究者于2021年4月7日(半月)和27日(满月)夜间在样地中进行拍摄,两天均为晴天,且均为工作日。拍摄时间为20:00至第二天01:00。拍摄使用同一款索尼数码相机,设定为自动夜景模式,拍摄高度和大多数游客观景视角高度相当(1.70m),尽量保证拍摄者在半月和满月、熄灯前后站立的地点和相机的角度一致,且拍摄时尽量避开游人。研究共拍摄照片44张(11个样地,每个样地包含半月和满月条件下熄灯前后两张照片)。
研究人员在中国矿业大学中招募到不同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计78名作为评价者,分为两组,每组39人。两组评价者的性别比例基本相同(第一组中男性21人,女性18人;第二组中男性20人,女性19)。
研究人员把照片分为半月组和满月组,每组包含22张照片,每一组照片制作成11张幻灯片,每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同一个样地熄灯前后的两张照片。两张照片尺寸相同,分别命名为A和B,但展示顺序随机。评价者被要求就美学价值、安全性、身心放松程度、游览意愿和趣味性五种游览体验分别对两组照片作出评价(表1)。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选取适当的选项。
如果一名评价者针对某一个问题选择了照片A,则照片A被赋值为1,照片B被赋值为0,因此每一张照片的每一种游览体验的得分范围为0~39。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显示,除了满月熄灯后的身心放松程度不符合正态分布外(p=0.035,0.05),其他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p=0.509~0.894,0.05),且全部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287~0.776,0.05)。因此单因素方差分析被用来检验相同月相下熄灯前后的游览体验对比。
在半月条件下,熄灯前5种游览体验的得分平均值均大于熄灯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熄灯前后,除了美学价值无显著差异外,熄灯前其他四种游览体验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熄灯后(表2)。
在半月和满月条件下,熄灯前后,11个样地 种游览体验的得分平均值( 标准误)。当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时,用不同字母表示(a和b)。 © 赵警卫,刘东瑜,邓淑惠
和半月时一致,满月条件下,熄灯前5种游览体验的得分平均值均大于熄灯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熄灯前后,美学价值、身心放松程度和趣味性三种游览体验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熄灯前的游览意愿和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熄灯后。
月光是城市绿地夜景中的自然要素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月光也往往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将月光引入城市绿地,对于营造绿地的文化氛围、增强绿地的吸引力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满月条件下,城市绿地的美学价值、身心放松程度、趣味性这三种游览体验在熄灯前后没有显著差异;即便在半月条件下,城市绿地的美学价值在熄灯前后也未见显著差异。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月光可以部分代替人工照明,尤其在满月条件下。
就笔者所知,本研究首次验证了月光对于城市绿地夜景游览体验的作用,这为在绿地中引入月光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本研究结果为,无论在满月还是半月条件下,熄灯前后城市绿地的安全性体验差异最大,这是因为人类缺乏夜视能力,天然地恐惧黑暗环境。因此要做到用月光替代人工照明,前提条件是提升无人工照明城市绿地的安全性。
首先,根据信息处理理论,人们获取的环境信息越多,在该环境中越感到安全。在亮度较差的城市绿地夜景中,听觉、嗅觉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视觉感知获取环境信息的不足。
其次,城市绿地可设计较多的开敞空间,有利于月光的渗入,可提升环境的可视性,从而提升安全感。
再次,可通过提升无人工照明的城市绿地夜景的吸引力,鼓励更多的游人到此游览,这种小规模社会群体形成了一种社会监督,能够有效提升人们在场地中的安全感。安全感的提升也可显著提升环境的美学价值,让人们感觉更加放松。
总之,如能大幅提升无人工照明城市绿地夜景的安全性,在特定时段(如满月前后)以月光代替人工照明在城市绿地中是可行的,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可能提升游人的游览体验。此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然夜空保护,这对于提升人类健康、建设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能够接近满月时亮度的时间仅占每个月相周期的10%左右。因此,根据月周期的变化,以及天气情况和场所的景观特点,适当添加人工照明来补充自然月光,也是提升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重要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满月还是半月条件下,熄灯后游人的游览意愿均显著低于熄灯前。可以推断,熄灯后场所安全性的显著降低是导致游览意愿下降的一大原因。因此,通过设计途径提升夜景的安全性,是提升游人游览意愿的方法之一。同时,游览意愿还受到城市绿地的价值功能、风景资源、特色活动与功效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当的照明设计提升城市绿地夜景的美学价值、满足使用者各种活动的开展需求能够提升游人的游览意愿。
在满月条件下,熄灯前后的身心放松程度和趣味性这两种游览体验未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半月条件下,熄灯前的身心放松程度和趣味性明显高于熄灯后。这说明绿地的照明严重不足对游人放松身心和游览趣味性的负面影响更大,这种情况下人工照明必不可少。这进一步说明人工照明设计应充分考虑月相变化,这样才能在不显著影响身心放松和游览趣味性的前提下,尽量多地保护自然夜空。同时,照亮自然要素对于游人的身心疗愈作用更好。这些都为城市绿地夜景照明设计提供了指导。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照片作为评价的媒介只能传递视觉信息,而游览体验还包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到的信息,尤其是在视觉感知受限的较暗条件下。即便只考虑视觉信息,照片评价和现场评价也有几率存在差异。2)本研究的评价者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和教育背景具有相似性,对城市绿地游览者的代表性较差。3)为了排除环境中游人数量对游览体验评价的影响,本研究在照片拍摄时,尽量避免游人出现在照片中。在实际情况下,城市绿地中常常都有游人存在,这种社会监督可能对游览体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少在夜间独自使用城市绿地,本研究未考虑同行人员这一因素可能对游览体验产生的影响。4)本研究把绿地人工照明熄灯后作为自然月光环境来处理,而事实上,即便在熄灯后,依然有部分城市灯光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射到绿地中,这些灯光会对游人的游览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述研究不足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例如,邀请更具代表性的人员作为评价者在绿地现场进行评价;研究绿地夜景中游人数量的多少,以及陪同人员的数量和身份对于游览体验的影响等。
在缺乏自然环境的城市里,绿地已经成为便于人们欣赏自然夜空的场所。如何加强城市绿地在保护自然夜空方面的作用、让城市居民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自然夜空,这对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和照明设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人工照明和月光条件下游人在城市绿地夜景中的游览体验,并得出了可以应用到实践中的结论,为在特定日期和天气条件下用自然月光代替人工照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照。本研究认为,尽管月光受到月相和天气的影响,但在不同的月相和天气条件下,用月光全部或部分替代人工照明具有广泛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这为自然夜空保护及光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