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文旅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战略性选择与实施路径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5-04-15 16:39:08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旅与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已成为 2025 年乡村振兴的核心突破口。随着消费需求的一直在升级、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技术创新的不断迭代,农文旅融合不仅对乡村产业生态进行了重塑,更为城乡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本文将从趋势背景、核心路径及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力(一)消费需求升级驱动产业转型当前,旅游消费正经历着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的转变,游客更看重情感共鸣与文化互动。研学旅游、非遗体验等业态的兴起,充分反映出市场对乡村文化价值深度挖掘的需求。有关数据显示,2024 年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 22%,反向游、小众游成为主要流行趋势,这为农业资源向文旅场景的转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二)政策叠加效应加速资源整合国家层面持续加强对农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例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动农业与科技、教育、体育等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在地方层面,浙江、山西等地通过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打造“农文旅综合体”示范项目,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技术创新重构产业价值链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应用明显提升了农业与文旅的协同效率。以曲阜三孔景区的人工智能导游系统为例,其可实现精准的文化讲解;南京夫子庙通过全息技术活化历史场景。智慧农业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正慢慢的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与实践案例(一)“农业 + 文旅”场景创新生态资源活化:依托农田、山林等自然资源打造康养旅游项目。例如,清溪镇利用高海拔气候优势发展避暑经济,并整合甜樱桃园区、万亩椒园形成“农旅一体化”产业链。文化 IP 赋能:挖掘非遗、民俗等文化符号,开发相关体验项目。安徽砀山“梨花节”成功将农业景观转化为节庆经济,浙江非遗刺绣体验馆通过文化 IP 吸引了大量游客。(二)产业链延伸与三产联动农产品精深加工:2024 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达 8.7 万亿元,智能化设备推动了产品创新。预制菜产业通过“中央厨房 + 冷链配送”模式延伸产业链,2024 年宁乡市预制菜企业总产值超 60 亿元。冰雪经济与季节经济:冰雪产业预计在 2025 年市场规模突破 1 万亿元,南方地区(如广州)布局室内滑雪场,打破了地域限制。(三)数字化与城乡协同治理智慧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平台整合农业管理、旅游服务与生态监测。例如,扬州市“下扬州”小程序集成了人工智能导游、定制化线路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土地制度改革:重庆、浙江等地通过土地流转、农房抵押贷款等方式激活“沉睡资产”,德清民宿产业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实现春节住宿人次翻三倍。三、挑战与政策建议(一)现存挑战同质化竞争:全国超过 2800 座古城 / 古镇面临商业化过度、特色缺失等问题。基础设施短板:部分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配套不足,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人才与资金缺口:专业化运营团队缺乏,中小型农企融资渠道有限。(二)政策优化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省级农文旅融合专项规划,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参考山西“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建设经验,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创新金融工具:扩大林权、生物活体抵押范围,推广重庆农商行“设施抵押贷款”模式,破解中小主体融资难题。培育复合型人才:建立“农业经理人 + 文旅策划师”培训体系,吸引城乡人才返乡创业。如福建建宁县通过“农业 +”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结语2025 年,农文旅融合将从“试点探索”阶段转向“全域深化”阶段,其核心在于以创新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打通政策壁垒、强化科学技术赋能、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只有实现产业增值、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才能真正书写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评估、新兴技术在农文旅融合中的深度应用以及不一样的地区特色模式的总结推广等方向。



上一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下一篇:做好深层次地融合“大文章” 四川达州确定2025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推荐查看